“正念”是什么?对身体有益处吗?

更新于:2023-07-11 06:05:48 知识问答 万阅读
最佳答案“正念”起源于佛教,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的《四念住经》,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,意指“有意识地、不予评判地专注当下”的状态。近年来,“正念”作为一种减压、调整身心的

“正念”起源于佛教,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的《四念住经》,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,意指“有意识地、不予评判地专注当下”的状态。近年来,“正念”作为一种减压、调整身心的方式,开始在都市白领群体中传播。

在这个讲究高效和快节奏的社会,我们总是试图让自己很忙。伴随我们无法停下地脚步的,是拖延症、焦虑症、倦怠症……这些正在侵蚀我们的都市病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内心已经被挥之不去的烦躁、焦虑、不安所占满,找不到一个平静的角落。

的确有一些方法能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:比如鸡汤,但那只能带来表面而短暂的宽慰;比如成功学,但那只能使人短时间内鸡血满满,而后愈加急于达到目标。真正的平静,是一种清醒而自知、不急于求成的状态,一种长期而稳定,不会被外界干扰的状态。

“正念减压疗法”创始人是乔·卡巴金博士(Jon Kabat-Zinn,PhD),他将正念引入心理学、医学、教育等领域,如今正念减压课程已成为美国医疗体系规模最庞大的减压课程。而在欧美国家有超过240家的医学中心、诊所开设正念减压课程,教导病人正念,以辅助治疗。

乔·卡巴金著有一本关于“正念”的经典书籍《正念:此刻是一枝花》,这本书曾被译成20多种语言,在美国畅销75万册。书中主张,通过冥想和日常行为的训练,达到内心的平静。

1、了解意识的陷阱

我们的思维比想象中忙碌得多,当身体什么都不做的时候,意识依然在过去和未来中撕扯。

比如,我们常常想回到过去,改变某件事或某个选择;也常常幻想未来,那里有个更好的自己,像 Superman 一样完成现在不想做、没有能力做的事;也常常想离开此地,去某个远方,似乎那里有所有答案,一切都会好起来。

不管我们想的是过去还是未来,都是在逃离现在。觉得现在不够好,幻想彼时让我们感到好受一些。这种逃离的意识主宰了我们,我们深陷在自己创造的虚妄现实,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正在去往何方。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,当下这一刻才是真实的,也是我们仅有的,唯一能控制和改变的。

这就是为什么当拖延症们发现到了最后一刻,我依然还是那个我,没有什么改变,于是对自己越来越懊恼;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梦想家们即使真的抵达了远方,生活还是慢慢恢复为原来的样子,于是不得不再去找另一个远方。

获得内心平静的前提,是意识到只有当下这一刻是真实的,从虚假的现实中解脱,回到真实的生活。

2、练习专注,从呼吸开始

当我们意识到当下的重要,可以开始试着让自己专注在当下这一刻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很多时候大脑并不受我们控制。

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能帮助我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,却常常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。大脑长时间未处于专注状态,专注力就会越来越差。很多人坚持专注不超过5分钟,思绪便开始游走。

除了呼吸,在日常生活中,走路、沐浴、写文档等时候,也可以练习专注力。无论当前做的事情多么单调无聊,试着把注意力只放在这一件事上,观察其中的细节和感受,慢慢的,你会发现,稀松平常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之前没有察觉的美好。

获得内心平静的关键,是不再被飘忽的思绪左右,将当下掌控在自己手中。

3、与自己相处,你真的了解自己吗?

很多人自以为了解自己,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于是只能随波逐流,追求着别人追求的东西,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快乐、平静的体验。

像专注于呼吸一样,试着专注地观察当下的自己,当感到烦躁不安时,生气发怒时,失落沮丧时,我们在想些什么。观察内心的变化,无需控制和压抑,只是接受并有意识的观察,这样做也许并不能直接解决面临的问题,但有助于了解自己,找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的真正原因。

每个人都是多个自我的综合体,目标远大的自己和贪图享乐的自己,勤奋的自己与懒惰的自己,急于成功的自己和不想长大的自己,可能同时住在心里。不必因此陷入矛盾和纠结,试着与每一个“我”做朋友,了解每一个“我”背后有着怎样的诉求,才能和这些自我慢慢磨合,成长为一个统一体。

认识自己,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才能在外界纷扰时保持内心的平静,清楚自己该去向何方。

总体来说,正念能够帮助我们的大脑提升专注力,减轻焦虑和压力,更好的处理负面情绪。当我们心态更加积极、更能够专注在事情本身时,身心都会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。反之,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烦躁中,身体也会随之出现疲劳、失眠、恍惚等状况,甚至引发疾病。如此看来,正念的确是对身体有极大地益处的。

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