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与秋分有什么不同
一年有“四立”——“立春”、“立夏”、“立秋”和“立冬”,意思是一个季度的开端; 有“二分”——“春分”、“秋分”,可以理解成把一年的时间切成两半,有“时值二分,日夜两平分”之说。
即每年到了“春分”或“秋分”那一日,白天和黑夜是一样长的。 有“二至”——“夏至”、“冬至”。 也可理解成把一年的时间切成两半。一年当中到了“夏至”那一日,白天最长,黑夜最短;到了“冬至”那一日,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。
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为立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七月节,立字解见春(立春)。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”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秋天即将来临。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,还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立秋又称交秋,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。
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,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。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℃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,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,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。立秋以后,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,晚稻移栽,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。
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,秋天开始。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,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。 秋分,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。
秋分之“分”为“半”之意,我国古籍《春秋繁露、阴阳出入上下篇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 ”“秋分”的意思有二: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,直射地球赤道,因此这一天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,各12小时;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。
秋分之后,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,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。 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,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,平分了秋季。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:“一候雷始收声;二候蛰虫坯户;三候水始涸”。
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了。。
秋分为什么叫秋分
秋分之所以叫做“秋分”,是因为天气由热转凉后,并且按我国古代季节的划分方法计算,说明“秋分”在秋季的90天之中,并且平分了秋季,所以叫做“秋分”。秋分过后,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,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;南半球相反。
故秋分也称降分。而在南北两极,秋分这一天,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。此后,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,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,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;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,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