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沐浴是不是少洗澡?
这个少沐浴是我们今天解答的第一点,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。
我们先搞清楚它出自哪里,“少沐浴”出现在《正自治家歌》的考量适己里“……少开口,多闭目;多梳头,少沐浴。……”
足可见少沐浴确实跟我们现在理解的一样,就是少洗几次澡,不要有事没事左擦擦,又擦擦,洁癖是不可取的。
少沐浴是不是正确的?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古代受制于一系列的设备问题,很多东西都是解释不了的,只能笼统的一刀切,毕竟惹不起总躲得起吧。
且不论少沐浴到底是不是正确的,我们从反方向来考虑勤洗澡好不好。
就当下来说,洗澡当然是没问题的,大家干干净净一身爽朗多好。但是在古代,保暖措施跟不跟得上?洗澡能不能真的解决卫生问题?会不会造成自己的隐私泄露?这都是很棘手的问题,需要我们好好考虑。
自古南方湿冷,北方干冷。泡澡堂是舒服,这一起身风儿吹,冷不丁就来俩喷嚏不幸中招。没有消炎药也没有抗生素的年代,小磕小碰都有可能要人小命,所以得最大程度上避免生病的可能。
古时候没有沐浴露、身体乳等一系列有助于卫生的工具,因此泡澡可能很爽但是能不能洗干净我们是有疑问的。查了一些相关资料,古代人洗头发用的有皂角或者猪苓。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,猪苓里加了些香料,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,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。
古人为啥提倡少沐浴?因为活着不容易,哪些可能引发危险的事我们得第一时间PASS掉,知道就要去做到,做到就得做好。
不沐浴并不等于不爱干净,相反古人重礼节,卫生条件不用我们担心。
咱空口无凭,看看古人造字学说就略知一二了。
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有云:
“沐,濯发也。浴,洒身也。洗,洒足也。澡,洒手也。”
《礼仪·聘礼》中是有记载的:管人为客,三日具沐,五日具浴。讲的是去别人家做客,是要三天洗头,五天洗澡的。
所以,可能这里的少沐浴只是对比洁癖,不要那么频繁,大家就不要多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