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与倒春寒有什么必然的联系

更新于:2022-03-14 09:47:01 知识问答 万阅读
最佳答案小时候,山区还有狼,狗獾,蛇等动物的存在,荒山野岭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很危险的,但清明的时候要去踏青。早上,母亲给煮两个染成红色绿色的鸡蛋,揣在兜里,约上几个小伙伴,就去山上踏青。

小时候,山区还有狼,狗獾,蛇等动物的存在,荒山野岭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很危险的,但清明的时候要去踏青。

早上,母亲给煮两个染成红色绿色的鸡蛋,揣在兜里,约上几个小伙伴,就去山上踏青。

村里老人总是要嘱咐几句:惊蛰过了好多天,山洞不要钻。狼啊,狗熊啊,蛇啊,过了惊蛰就会结束冬眠状态,它们会在山洞里,也会出来觅食,所以千万不要去人烟稀少的地方。

惊蛰,又名“启蛰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斗指丁,太阳到达黄经345°,于公历3月5-6日交节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。

今年惊蛰在北京时间3月5日22点43分34秒,惊蛰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三个节气。这标志着,气温回升,春雷乍动,万物复苏,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惊蛰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,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自然节气的反映。

实际上,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,大地回春,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,“惊而出走”的原因。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,“惊蛰始雷”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。

但在山东地区,也有二月惊雷的说法,总之到了惊蛰以后,春雷,春雨的数量会有所增加,这个时节万物开始复苏,草木发芽,需要大量的雨水,动物结束冬眠,需要天气转暖。

有俗语说:惊蛰吹起土,到冷四十五。但从字面上了理解为惊蛰这一天如果起大风,吹起地上的尘土,可能会出现倒春寒,“倒冷四十五”,意思是说还要冷45天,可能天气并不会转暖,反而温度会降低。

古人想要预测,这个春天天气的大体情况,就要看惊蛰这一天。如果惊蛰这一天刮大风,大风吹的尘土飞扬,那么这个春天大概率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,并且天气温度低,会持续一个半月的时间,大概会有45天。

大地回春,天气变暖,这是惊蛰以后的天气不变的趋势。

不过像我们山东地区,整个冬天一般就只会降雨3-4次,其中有效降雨可能只有1-2次,天气干燥,土壤墒情并不好。

加之,在开春,北方弱冷空气会不时的来偷袭一次,使得惊蛰节气弱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色就是“乍暖还寒”的特点。

干燥的土壤,碰上冷空气活动,受大气环流调整的影响一遇到大风天必然会尘土飞扬。

所谓“惊蛰吹起土,倒冷四十五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,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。

惊蛰与倒春寒有什么必然的联系?

“惊蛰吹起土,倒冷四十五”这句话是古人对于惊蛰以后天气的预测,而这种预测将会用于知道以后的春耕春播,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惊蛰以后,本该是天气回暖,万物复苏,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,春风拂面,让人懒洋洋的感觉,即使有风,也是东风,或者东南风,而这时候暖湿气流并不强烈,所以即使有风也很小,1-2级左右,根本就吹不起地上的尘土。

而如果在惊蛰时间出现,大风吹起尘土,能有这个能力的必然是来自北方的冷空气,冷空气强势,就会带来降温和降水,降温以后,天气冷是必然的。

如果在说明白一点,“惊蛰吹起土”说明冷空气的活动能力并不弱,而相对弱小的暖湿气流短时间内,对北方冷空气的驱赶作用不明显,就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天气。

其实,古人也知道这一点,就是说的比较简单明了一点。按我们现在人的常识,刮风就会出现对流天气,就有可能上云,惊蛰处于初春,上云以后下雪还是下雨也不一定,但上云就可能降水,降水必然温度会降低,至于“倒冷四十五”,这里应该理解称为一个复指,四十五并不是指的要冷四十五天,而是指很长时间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是50天。

俗语还有“惊蛰寒,寒半年”,“惊蛰刮北风,从头另过冬”的说法,对此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