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,很有普遍性。
“现在的年轻人连鸡都不会杀”这样的论调已经成为老一辈人,就像鲁迅先生写的小说《风波》中的“九斤老太”所认为的“一代不如一代”的论据之一。
我的观点是:现在的女生不杀鸡,是一个客观事实,至于不敢杀是一个带有主观的判断。基于“女生不杀鸡”的事实,我认为这是社会和时代造成的,从某种意义上,应该是一种进步。
当然,这个问题,还有很多衍生的问题,比如男生难道就敢吗?又或者,除了现在的年轻人,老一辈的人不是也不怎么杀了吗?其实,问题的本质的都是一样的。
一、“女生不杀鸡”这个客观事实的原因分析如下:
1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,杀鸡已经细分成一个职业的某个职责
比如,有专门的鸡鸭家禽屠宰场,自然有流水线的作业来处理杀鸡这件事。发展到今天,甚至给予动物进行人道主义、无痛苦死亡,都将成为主流。
2、社会对于家禽市场的管控,让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已经没有“杀鸡”的土壤
因为还不太久远的发生的禽流感等事件,让国家卫生部门,对于城市的家禽市场做出了最严格的管控,至少在我生活的城市,所有的菜市场是没有活禽出售的。活鸡都没有,还怎么杀?
那么,你可能会说,农家自己养的鸡?总不会送到屠宰场去杀吧。自家杀鸡,也不见女生们去杀。我认为呢,农村杀鸡的情况不可避免的存在,这就牵涉到一个概率和绝对化的问题。女生不杀鸡,只代表一个普遍性,不代表绝对的。
当生活需要你杀鸡,不管你是女生还是男人,都会去杀的。
人类所有的行为,都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,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原因:
3、人性使然,因为需求的改变
以前的人,需要自己亲手杀鸡,是因为想要吃鸡只能自己动手,菜市场一开始是没有提供杀鸡服务的,后来,当“代人杀鸡”的需求出现时,就有了有偿服务,也给了顾客更多的选择权。
是省事,找人代杀,还是省钱,自己回家杀?这不仅是一道选择题,还成为了一个哲学问题。
时间成本——每次杀鸡,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烧水、宰杀、放学、等待鸡彻底死亡、拔毛……基本上一两个小时就过去,等真正吃上鸡,还要继续等待。这就需要杀鸡的人,至少空出半天的时间专门来做这件事。而且只要杀了鸡,家中的血腥味至少三天不散。再说一个,当我们住进了城市之后,在哪里杀鸡?不是阳台、就是卫生间,想想这个场面吧!现在的年轻人,也包括女生,除了上班,空闲的时间,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,为什么要耗费在杀鸡这件事上?何况,超市里到处都是冷冻鸡甚至各种各样的鸡料理。高性价比——当有偿杀鸡服务出现的时候,只需要几块钱,还是帮你把鸡毛处理好、鸡杂处理好,甚至还有“杀鱼一元”这样的时代。这个性价比真是高啊!省下了时间、精力还有金钱!家里烧热水不需要钱吗?4、当杀鸡不再成为一个事的时候,就可以聊聊,面对杀鸡这件事,人的心理:善与恶、动物保护主义、内心隐藏的犯罪倾向
这个就涉及心理学的范畴。再冷酷的刽子手,在杀鸡这件事上,也会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,最初的不忍、恐惧肯定是有的,第一次杀鸡的体验,甚至是可能属于梦魇一类的。面临一个生命的消逝,我们是不会像动物一样,没有任何触动的。
我们会把这件事上升到道德伦理的层面,尽管这并不影响我们接下来去吃肯德基。因为眼不见为净嘛。
所以,我们会很矛盾,一边在为鸡争取权益,到人道主义,要快乐成长,要改善养鸡场的环境等等;一边,我们又无鸡不欢,鸡是我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,我们人类不能没有肉。虽然有素食主义者,但从营养学角度来说,不提倡。
尽管,杀鸡会让我们面临内心善恶的博弈,但从另外一方面,杀鸡也会涉及到其他心理问题。就比如心理学家说,人性中有很多潜藏的倾向,比如暴力、嗜血,一个想去做警察,其实是内心的暴力倾向得到了一个合理的宣泄。杀鸡也是如此,运动会也是。所谓,存在即合理。
当然,一个杀鸡,一个不杀鸡,都有道理。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。凡事都有两面性,无论对错,分对错是要分情况的。
当然,最终的结论是,女生不杀鸡,是因为不需要。反正,想吃鸡有很多途径,不需要自己杀;即使想要通过杀鸡满足什么内心的欲望,那也有很多替代品。
二、“女生不敢杀鸡”的这个主观印象是怎么来的:
不杀,和不敢杀,之间还是有区别的。
相对于男生,人们更容易相信,女生不敢杀鸡。无非是因为胆子小、心善这样的刻板印象。
我倒是觉得,在人人都要立人设的年代,很多印象都是营造出来的。胆子小和心善不在于杀不杀鸡。当然,这个问题与主题扯得有点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