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要剖析的老话是“一个猪肚三副药”,猪肚就是猪科动物-猪的胃,一个猪肚怎么就相当于三副药呢?有没有夸张,是不是神话,且听我一一道来。
一、为什么是猪肚而不是牛肚?
猪肉的普及,是从明清开始的,“杀猪过年”,就是最好的体现。直到现在,猪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依然盛行,而牛羊肉还是那么高大上。人生就是这样,越容易得到的就越不懂珍惜,猪不挑食、好养活,而且除了猪粪、猪毛没人吃以外,猪的全身几乎都可以上餐桌,甚至是猪蹄子和猪尾巴。
而牛呢,牛有四个胃呀?在农耕时代,牛一直是生产力的先进代表,当时家里有头耕牛,就相当于在上世纪80年代拥有一辆拖拉机。此外,耕牛在古代甚至上升到战略高度,私自宰杀是犯法的,比如在宋朝,轻则杖刑、重则处死。
因此,古代劳动人民是非常务实的,这句老话是当时文化和生活的一种体现。

二、为什么是三副药而不是七副药?
有人说,三副药中的三,是个虚数,我不同意这种观点。三,跟中医的治疗时间有关,吃中药一般是分疗程的。中药配药的基本单位称为“副”,三副药为一个基本疗程,如果是简单的疾病,一般三副药就可以初见成效;如果三副药之后未见明显改善,就需要医生根据脉象再调整药方。
因此,古代劳动人民是非常诚实的,三副药就是三副药,没有夸大成七副药或百副药,可以看出对猪肚的功效评价很保守。
三、是营养价值还是药用功效?
我们经常听到“以脏治脏”和“以类补类”的说法,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,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;但是,胃好、身体就好,这话是没错的。猪肚,到底有没有药用价值,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:
[1] 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猪肚,甘,微温,补中益气止渴……,其中的补中,补的就是脾胃之气;益气,益的就是脾胃之气,说白了就是调养脾胃。古代的劳动人民,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,很容易得胃病;而现在呢,暴饮暴食、忘吃早餐、酒肉穿肠过……也容易导致胃病,但是这两种胃病的成因是不一样的,这跟中医的“因人而异,辨证施治”是相矛盾的。
另外,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到的是野猪,野猪和家猪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都是不一样的,此胃非彼胃,二者不能混淆。
[2] 有人提到猪肚中含有胃膜素,而胃膜素可以保护胃肠粘膜,减少胃酸刺激。但是这种胃膜素的常用剂量是每次口服2 g,而从猪胃粘膜提取胃膜素的产率一般是2%,这就是说,100 g胃粘膜可以提取2 g胃膜素,何况胃粘膜只是胃壁的最内侧一层,这要吃几斤猪肚才能达到胃膜素的常用剂量呢?
[3] 猪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,包括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,但是与猪肝和猪腰相比,没有明显差异。从这些营养成分来看,猪肚养胃,好像有些牵强。
因此,个人倾向于认为,这句老话是把猪肚的营养价值比喻成三副补药,毕竟古代的劳动人民,粗茶淡饭能吃饱就不错了,而富贵人家看不上的这些猪肚和猪蹄倒成了劳苦大众的美食。

但是无论如何,猪肚,无论是煲汤还是下酒,都不失为一道美食,口感厚实劲道、脆爽鲜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