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剂量问题,还要考虑个人体质问题,有些人适合喝啤酒,有些人更适合喝白酒,又怎能一概而论呢?
那么,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啤酒和白酒怎么喝。

啤酒和白酒的主要成分
啤酒和白酒的主要成分都是水。
除了水之外,酒最“引人注目”的成分就是酒精。相比而言,啤酒的酒精含量较白酒低。
啤酒啤酒主要是由大麦芽、啤酒花、水,经过酵母发酵而成。啤酒中除了水和酒精外,还含有二氧化碳、氨基酸、维生素、低聚糖、矿物质和酶。因为含有二氧化碳,所以,喝啤酒时,嗓子会有刺激感,就像喝可乐一样。啤酒中的其它成分,主要来源于酿造原料。

白酒是由各种谷物粮食,加入酒曲酿制而成。酿制成的白酒,本身的酒精含量并不高,但经过蒸馏后,水分减少,酒精浓度升高。酒精的含量越高,灼烧感越强烈。白酒原本也含有原料中的营养成分,但经过蒸馏后,留下的营养成分较少,主要以水和酒精为主。
从营养成分上对比,啤酒的营养比白酒丰富;从刺激度上对比,白酒酒精含量高,白酒比啤酒刺激性更强。所以,从成分上看,啤酒优于白酒。

啤酒和白酒的作用
从中医角度分析,啤酒和白酒的性质不同,作用也不同。
啤酒啤酒,性寒,可助消化。
有说因为酒助消化,益脾胃,所以称之为“脾酒”,后演变成“啤酒”。我同意前半句,不同意后半句。
啤酒是由麦芽制成,它自然也带有一些麦芽的秉性。麦芽助消化,益脾胃;而且,中医认为,发酵之物都有助消化、益脾胃的作用,所以,啤酒对消化有一定帮助。但这并不是它名字的由来。
中国古代其实就有与啤酒类似的饮料,西汉以前,古人就会用谷芽发酵来制作食物。芽,也称为糵,以糵制作出来的饮料,酒精含量低,味道淡,古人称为醴。所以,“醴”相当于古代啤酒的名称。
现代“啤酒”的名称是由英文“beer”音译而来的,和脾胃也没什么关系。

啤酒虽有助消化的作用,但性质寒凉。为什么喝啤酒更容易长胖、更容易得痛风?啤酒性寒,喝啤酒就相当于喝冰水,而喝啤酒时可感觉不到它的“寒”,不知不觉就会喝很多,甚至有些人非喝冰镇啤酒才觉得过瘾。过多的寒气进入脾胃,伤了阳气,就会导致脾虚湿气重,肥胖的本质就是痰湿。
痛风,现代医学认为是尿酸代谢异常,而中医则认为,是阳气虚弱,导致水湿运化不畅,凝结瘀滞,所以“不通则痛”。啤酒性寒,喝多了寒气凝结,所以就不通了。海鲜也大多是寒凉之物,啤酒+海鲜,寒上加寒,雪上加霜,更容易得痛风。

白酒,古人称为“烧酒”,性大热。王孟英说它“性烈火热,遇火即燃”。李时珍称它为“纯阳毒物”。
白酒性热,就可以散寒;性辛烈,就可以化瘀行气。所以,它可以消冷积、御风寒、辟阴湿之邪、解鱼腥之气。

听说喝黄酒对身体更好?
中国传统的养生酒是黄酒,黄酒也是由粮食酿造的,但不经过蒸馏,酒精含量不高,保留下来的营养成分较多。民间常说,“酒是粮食精”,即酒是粮食的精华,这里所说的“酒”,指的是“黄酒”,而不是啤酒、白酒。
这么说来,黄酒才是对身体好的酒了?也不是。还是那句话,没有好与不好,只有适不适合。在合理范围内,适当饮用黄酒,能给身体带来一些益处。但如果过量,不只是酒,任何东西都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。

如史上最长寿皇帝乾隆的养生格言所说,“饮勿醉,色勿迷”。虽然乾隆风流倜傥,喜欢吃喝玩乐,但凡事都有节制,所以,比其他皇帝多了些长寿的资本。
黄酒也属性热之物,阴虚火热的人也是要忌口的。
古人喝酒也很有讲究,“凡饮酒,并宜隔汤炖温也。”喝酒,最好隔水炖温。温酒、煮酒,是古代人喝酒的常规方式。

有什么解酒的好方法?
绝大部分的酒精都要经过肝脏代谢,所以喝酒多,肝脏是很忙的,忙坏了就得肝病了。
大家都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,所以,喝了酒,总想找些解酒的方法。
解酒并不是真的帮我们把酒精都分解了,而是降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。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喝。
《本草纲目》给了几种方法:“畏枳椇、葛花、赤豆花、绿豆粉者,寒胜热也。”酒是热的,那就找些寒凉的东西清热即可。
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也给了些方法:“解烧酒毒,芦菔汁、青蔗浆,随灌。绿豆研水灌,或以枳椇子煎浓汤灌。”芦菔即白萝卜;青蔗即青皮的甘蔗,用白萝卜汁+青蔗汁混合频饮,这是第一种方法。用绿豆磨浆或用枳椇子煮水喝也可以。
最简单的方法恐怕是绿豆浆了,葛根花不常见,但葛根粉很多。所以,爱喝酒或经常需要喝酒的人,常备些绿豆和野生葛根粉是个不错的办法。.

结语
啤酒和白酒哪个对身体危害更大?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啤酒性寒,寒凉体质的人就不要喝了,普通人喝多了,也会使人生痰湿,“啤酒肚”、痛风,都是寒湿惹的祸。
白酒性热,阴虚火热的人应忌之,普通人喝多了,也会伤阴耗血,使人消瘦、火热,比如血压升高。
不管什么酒,都要适可而止。经常喝酒的人,也准备些能降低酒精伤害的东西,比如绿豆、野生葛根粉、萝卜汁、青蔗汁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