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从明代才传到我国,所以玉米须尽管是一味很好的中药,但因为太常见又得不到重视,因此经书对其少有记载。但论及玉米须的功效,说起来,还有一个传说——

中药传说故事:惩恶扬善的玉米须
相传很久很久以前——再久估计也不会早于明朝,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没有玉米这个农作物呢——有一个员外,经常欺压百姓,净干坏事。
随着年纪的增大,员外的身体越来越差,头痛、腰痛、气喘,随着时间的推移,毛病越来越多,请过很多郎中大夫,试过各种办法,喝过很多汤药,但就是治不好。
人们私下相传——都是老家伙恶事做的太多,该遭的报应。
这天,一个衣衫篓缕的老头到了大门外给护院的说,他能看好员外的病。
护院就把这老头带到员外面前,员外见这老头衣服破旧、浑身脏兮兮的,认定是个快要饿昏了的乞丐,称能看好自己的病,无非就是想骗吃骗喝骗钱财,所以就让下人赶快赶走。
可有个下人就对员外说,“为啥不让他试试呢,这老头看着其貌不扬,但云游四方,没有真有办法,等他搞不出来个所以然,我在轰他不迟。”
员外想想也是,就让老头走进跟前,但眼光中还是透露着对老头的不信任。
没想到老头竟然对员外说:“你这病啊,都是祸害百姓恶事做的太多了,要想好起来,尽早开粮放仓,帮助老百姓消灾度过荒年,上苍必定赐你良方,药到病除。”
员外一听,更认定是老头骗人的,就叫人连推带骂地赶了出去。
可是,没几天,员外的病更加重了,这次更是下不了床,吃不了饭。
每每遇到家人喊:“老爷,该吃药了!”
员外看着黑黑的一碗汤药,苦苦的味道早就飘到了鼻息中,员外生气的一把掀翻,“还是让我和这些苦不堪言的苦水,喝了多少,从不见好。”
这时,护院又来到床前,对员外说:“老爷,前几天的那个乞丐老头又来了,他还是说他有办法祈求上苍赐予良方治好你的病。夫人已经让他进来了。”
话声未落,老头已经到了跟前,对员外说:“您再不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话,恐怕你的病会越来越重啊!”
员外正要叫人轰人,夫人这时说到:“老爷,要不就听他的开仓放粮吧,要不您走了,我们一家老小诺大的产业可怎么办呢?”
这句话戳中了员外的心头病,他就害怕自己走了,一家人开始没落,受欺负。所以就听从了夫人的建议开仓放粮救济百姓。
之后,乞丐老头见员外应开仓放粮,就给员外做了一场法事,然后还给了妇人一个单方,夫人照老头所说,以言行是,没过几天员外的病果然奇迹般的好了。
但是,乞丐老头对员外千叮嘱万叮嘱,以后一定要多做善事切不可做恶事,否则,疾病还会复发要了性命。
员外只好从此开始坚持做善事,从未间断救济百姓,疾病果然再也没有犯过——也许并不是员外心地变善良了,而是害怕疾病复发。
后来,百姓间就流传那个乞丐老头是下派到人间的神仙,而神仙给员外服用的单方,就是玉米须熬制的汤水,用老百姓都不吃懒得吃的东西,惩罚恶事做尽员外,以诊治他的疾病。
这就是中药玉米须的民间传说。

从生物学角度解读:玉米须为什么能治病?
玉米,源于一种名为teosinte(Zea mays ssp,parviglumis)的一年生野草(从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与玉米同属同种,只是分属不同亚种),最早驯化于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,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。
玉米直到明朝才传入我国,而中国的中药本草学,大都沿用的明朝以前的记载,所以玉米须尽管作为中药,但在中药本草学上也少有记载,明代以后,虽然也有记载,但通常也是寥寥几个字一带而过,所以流传给民间的也比较少。
玉米须作为中药,最早出现在1476年的《滇南草本》。
玉米须,看起来是一根一根的,实际上它和空心意大利面一样,也是中空的。但从中医层面上说,正因为中空的玉米须,就类似于中医上所说的气,或者勉强可以认为玉米须的功能。
或者可以这么理解,人体内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中空的管道(管子),而玉米须这种中空管子所携带的气或成分,就能调理、修复人体管子出现的各种问题,如毛细血管、血管的瘀血停滞问题,肾脏水代谢出现的水路结石问题,胆管结石问题...
所以玉米须的功效譬如降压、降糖、肾炎、结石...都是源于玉米须这个中空的管子结构。
这才是玉米须对人药用或健康功能的最简单的总结和概括。

玉米须泡水的功效和禁忌
玉米须在《滇南草本》、《中国药典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(一部)》中记载:
玉米须:性微温,味甘,平,淡,无毒。归膀胱、肝、胆经。具有利水消肿、利湿退黄的功效。
最为常见和经典的说法是单用玉米须或和其他合用,有降血糖、降血压、疏通尿路、胆路、通乳...等等作用。
但是,玉米须也有不适用人群。
譬如,处于断奶期的女性就不要用了。
低血糖的人,尿频尿急的人,钾元素缺乏的人,玉米须水建议慎用。